2022年,我国围绕老油田硬稳产、新油田快突破、海域快上产,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,原油产量达2.04亿吨;通过加大新气田勘探开发力度、坐稳常规天然气主体地位、推动非常规气快速上产,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,年增产量连续6年超百亿立方米。加快推进一批保供应、调结构、稳增长的重大工程,预计全年重点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万亿元左右。
油气生产企业持续加强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,提升油气自给能力。大庆油田连续8年实现3000万吨稳产,胜利油田连续6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。苏里格气田突出技术创新、强化效益建产,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。海上推进老气田调整挖潜、低效井措施治理和新气田快速建产,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200亿立方米。
石油勘探是指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,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,认识生油、储油、油气运移、聚集、保存等条件,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,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,找到储油气的圈闭,并探明油气田面积,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2-2027年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市场竞争形势分析及供需规模预测研究报告》显示:
作为地球上蕴含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之一,石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由于其埋藏于地下较深的位置,因此开采方式也与煤炭有很大的不同。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,在大部分没有矿产资源存在的地区磁场都不会有显著的变化。而在有矿产出现的地方,磁场就会被干扰从而产生磁力异常区,所以磁力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矿产的富集程度。
磁力勘探一般是在直升飞机上完成的,工作人员需架设一个磁力测量仪在工区内以网状的路径飞行,网状间隔只需要根据预算以及调查区本身的特性进行调整。目前,磁力测量已可以在卫星上完成。在绘制好的磁力测量图中,断层可以被地图上等值线的方向突变反映出来,有时磁力地图还可以用来区分盆地基底(火成岩或者变质岩)。
石油勘探行业供需规模及前景展望2023
东部老油区持续深化精细勘探开发,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,实现原油产量硬稳定,大庆油田连续8年实现3000万吨稳产,胜利油田连续6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,发挥我国原油稳产“压舱石”作用。新盆地实现新突破,河套盆地巴彦油田快速发现、快速建产,三年探明地质储量2.6亿吨,高效建成年产百万吨油田。
海洋石油大力实施稳油控水、稠油热采、低渗压裂、“新优快”钻井、工程标准化、智能油田建设、岸电应用工程等专项工作,原油产量近5800万吨,增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60%以上。渤海湾盆地隐蔽型潜山勘探获得亿吨级优质油气田重大发现,渤海油田原油产量3175万吨,继续保持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。南海东部油田首次实现2000万吨油气当量重大突破,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作用更加凸显。
深海是我国油气储量的重要接替区之一。随着水深超过1500米的“深海一号”超深水大气田投产,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“深水时代”。2022年,深海区域地质研究、油气田开发、装备建造、钻完井技术体系以及配套作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,实现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新突破,基本具备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技术和装备能力。
页岩油气是中国油气发展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,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,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助力端牢端稳能源饭碗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。十余年来,中国石油持续加大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大力推进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,页岩油气在储量产量、理论技术、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,引领国内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迈上跨越式发展新台阶。特别是2020年至2022年,中国石油新增原油产量的72%为页岩油、新增天然气产量的30%为页岩气,页岩油气已经成为集团公司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力量。
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在页岩油气开发领域已经形成成熟的技术组合,在钻完井周期、单井EUR、建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相比国际先进水平,国内页岩油气开发的成本仍相对较高,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仍不能满足规模建产高效开发的需要。
推进页岩油气开发从非主流走向主流、从非常规迈入“常规”,需要树牢非常规的理念,采取非常规的举措,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,不断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,推动页岩油气开发成本持续下降,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页岩油气效益开发新模式。
十四五”时期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。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显著,呈现性能快速提高、经济性持续提升、应用规模不断增大的态势。在需求端,油气生产用能在加快向电气化转变。国内油气资源富集区同时拥有丰富风光热资源,油气勘探开发又有较强的消纳新能源需求及能力,为大规模开展新能源建设提供了较好基础条件。在加速转型情景和净零情景下,2035年前,石油将维持全球主体能源地位,预计全球消费量为7000万~8000万桶/日。
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2-2027年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市场竞争形势分析及供需规模预测研究报告》。